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难题的关键环节,它是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开展的。它以身心适应、生活适应、社会适应、学习适应为主要内容,以兴趣培养、习惯养成、价值塑造为核心要素,融合儿童生活经验与兴趣的师生双边实践活动过程,呈现出衔接性、体验性和主体性等特征。开展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需要尊重儿童主体,贴近儿童现实生活;培育创新人才,拓宽育人路径;深化教育改革,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。
选取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和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为研究对象,从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后发现: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比2011年版课程标准更广、更深,课程内容规划更合理,更加注重学科交叉性,强调核心素养,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。因此,教学中要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,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,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。
《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第一次将“数字素养”作为重要的学科培育点。厘清数字素养的时代逻辑和哲学内涵,审思信息学科在数字素养培育方面的学理通道,是数字素养在学科中落地的首要基础。通过理念目标、内容结构、学习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的学理统整,在“不插电的信息课”这种独特且新型的教学表达中,实现数字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学理贯通,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在信息学科中的有效实施。
西方国家基于医学领域的循证实践,在教育领域发展起了循证教育。借鉴循证实践、循证教育,探索和实践循证督导,即遵循以证据为基础,针对目标、对象或问题,到达学校或教育现场,融入真实教育情境,深度体验教育活动,深入观察教育行为。强调以规范的指引,科学搜集证据;在场参与,采集直接证据;广泛对话,采纳一手证据;注重证据链条,采信可靠证据;并以整体、联系的观点循环论证,彰显改进效果;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,透过督导现象洞见教育本质;以支持和推动促进学校进步和发展的督导实践。
幼小衔接阶段出现的“抢跑”现象严重扰乱了基础教育生态,加重了家长的焦虑情绪。国家提出的“双减”政策正是解决此问题的一剂良药,它旨在切实减轻学生压力,提升学校育人质量,净化基础教育生态。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地需要学校、家长和社会的合力,其重要助推力之一便是“零起点”教学。“零起点”教学忽视学生的知识准备,重视其习惯培养和心理准备,是“双减”政策落地的有力举措。只有扎实推进“零起点”教学,才能真正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并使教育生态实现良性循环。
课堂教学是落实“双减”工作的“压舱石”。教育督导将课堂观察作为关键的评价环节,旨在寻求凸显“双减”精神的课堂观察点,涉及到课程表、学生作息时间表、学生作业、教师提问学生情况及教师整体上课情况等,构建“原点—改进—整合—创新”机制,助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办学思想、课程改革精神和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有效落实。
随着城市化发展,城郊农村逐渐成为新城区,新城区新建学校从乡土文化的传承意义和时代价值出发,收集拾理以生产生活旧物为代表的乡土文化物态,建设学校乡土文化陈列馆。在场馆中展示生活旧物与乡土旧貌,见证时间和空间的变迁,营造学校的校园乡土文化氛围。再充分利用场馆资源,整合基础性课程,开发拓展性课程,促进儿童传承乡土文化、传递本土知识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。
校园走廊文化作为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,帮学生塑造良好行为习惯,养成良好道德思维,更可以通过走廊文化活动的亲身实践,提高其创新能力,并培养其创新精神。小学校园走廊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,有效传递了文化信息。对于走廊文化的设计与实施应体现出师生群体的智慧,与社会发展同步,并具有鲜明特色和启发育人的作用。明确走廊文化建设的教育理念,注重设计理念、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,加强观念文化、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整合,突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,积极与学生沟通并了解学生。
全科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置身于全学科视角体系之中,以语文阅读为切入点,融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,找到最佳的阅读内容与形式,多角度、多层面地学习知识,学习过程中整合学生的学习高兴点、逻辑生长点、生命拔节点、精神成长点,通过全科阅读发现言语背后的价值和意义,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,形成多学科知识网络,形成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价值导向、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。
校本课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,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、实施、评价等全过程管理能有效提高课程质量。当前,中小学校本课程面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、课程实施不实、课程评价不力等问题,学校可以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准入答辩、校本课程研修聚焦、校本课程教学督导,以及多主体协商评价来提高校本课程整体育人的质量。
有效解读文本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。然而,很多一线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往往有浅表化解读或过度化解读的倾向,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。从文本内容、价值、语用和素养四个方面入手解读文本,可以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古诗作为独特的文学样式,编入教材后就肩负着双重任务,一是语文意义上的阅读,二是文学意义上的阅读。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以“意象”为切入点,将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与文学意义上的阅读相融合,拓展诗歌教学的审美视域,实现古典文化的传承价值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首诗教学从意象走向意味,组诗教学从意象主题走向意象话题。
基于教材内容的数学拓展课的开发重在对教材中拓展点的挖掘,可以通过梳理知识体系、凝练思想方法、引入数学文化、分析学生学情等方法挖掘拓展点。在实施数学拓展课教学时,可以借助教学主线将一个或几个拓展点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常见的策略有:以“萌发—生长—丰盈”为教学主线,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;以“心理认同—模仿内化—创造发展”为教学主线,经历能力的提升过程;以“求真—求通—存异”为教学主线,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。
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。为此,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应然诉求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数学本质,在知识的生发点找出核心概念;立足儿童困惑,在认知的薄弱点辩明生本问题;立足知识体系,在概念的联系点引发深度思考;立足数学运用,在方法的应用点升华数学理解。因此,促进学生深化数学理解,发展数学素养。
回忆性散文常采用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。矛盾型的言语表达可抓语义、场景和形式上的矛盾点来搭架学习支架,以探寻情感“统一”面;反复型的言语表达有无理型、拖沓型和任意型,搭建还原对比的学习支架可回溯文本意蕴;聚焦语言、动作、景物等方面的细节描写,采用“显现”“置换”“品味”等策略来做学习支架,获得形神兼备的阅读体验。
当前,小学高年级想象习作的价值一直被忽略,学生习作中的想象散乱粗糙。统编语文教科书对小学阶段的想象类习作进行序列化、递进化编排,赋予高年级想象习作新的教学任务与育人价值。在教学中需要重新发现高年级想象习作的价值,借助对话生活经验、参照情理量表、转换问题情境视角等教学策略,提高想象效能、延伸想象深度,解决高年级想象类习作中的想象问题。
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,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要求。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明确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标要求,围绕培养目标,紧扣小学科学学科性、生活性、体验性、综合性和实践性五个维度,探索实践要求。旨在开发小学科学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,并为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思路与方法。
跨学科学习将学习、实践和创造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,共同指向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。指向真实任务的数学跨学科学习更加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。以“出行中的学问”项目为例,通过内容统整探求知识脉络下的价值主线;利用情境创设寻找数学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;借助活动设计激活学生主动积极的设计思维;实施多元评价关注学科学习体验的活动规划。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,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。
为解决第二学段数学作业存在的作业完成耗时长、作业正确率难保证、学生搜题情况严重的问题,积极建构“进阶式”的第二学段数学作业设计新样态,即“一阶对标”“二阶构型”“三阶创式”。高效促进学生数学关键能力的发展,实现数学作业为学生“减负增效”赋能的教育目标。
作业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载体之一,是知识巩固、能力培养和课堂延伸的有效手段,更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,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一环。以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中遇到的问题为突破口,以凸显问题,“链导式”铺设作业;研判问题,“植导式”设置作业;探究问题,“攀援式”创生作业为链式路径,达到导预明练、导法慧练和导向活练的目的。
小学《道德与法治》教材是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承优秀文化和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,其中国故事主题包括“我的家乡”“传统中国”“中国梦”“保护地球”等几大类。教材内容通过用家乡生活和传统节日文化表达身边的中国故事,随学段递增中国故事主题的侧重点发生变化,讲述方式将视觉呈现与文字讲述结合。因此,教材编写要重视中国故事主题的地位,重视中国故事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及其表达的多样化,教科书中国故事主题呈现要契合各学段学生心理特征,教科书编写要适当关注未完成的故事和新时代的故事。
美国课后服务历史悠久,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了服务对象从关注弱势群体到面向全体适龄儿童、服务内容从提供简单看管到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、服务方式从被动参与到灵活自主选择的基本特点。我国课后服务起步较晚,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,应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,借鉴美国的经验,建立以政府力量为主、社会力量为辅的课后服务保障体系,实施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服务内容,建立严格的课后服务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,以此为我国学龄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课后服务。
<正>~~
<正>《教学与管理》创刊于1984年,是一份全面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教育类期刊。全国统一刊号CN14-1024/G4,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-5872。《教学与管理》为旬刊,其中,《教学与管理》小学版主要服务于我国小学教育领域,致力于为小学教育、教学和管理者搭建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平台。